“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芬芳。
世上有朵英雄的花,那是青春放光华。”
时光荏苒,进入法院已近七年,从2012年到2018年,从25岁到31岁,人生中最美的一段芳华与法院相伴,在这样一段不长不短的时光里,有过迷茫,有过怀疑,但更多的是收获,是成长。从立案庭书记员,审管办统计,审委会秘书,到研究室宣传干事,再到刑庭法官,每一次角色的变换,都是一次新的挑战与历练,每一次转身背后都有不同的精彩。
法院工作初体验
本科学习会计专业的我因为各种机缘巧合报考了贺兰县法院,没成想竟然通过了。2012年1月,我正式进入贺兰法院,被分配到立案庭负责立案审查接待工作。那时施行的还是立案审查制,需要对案件进行实质性审查,理清当中的法律关系。在基层法院,很多当事人在诉讼时没有聘请律师的经济能力,诉状都是自己手写的,除了字迹潦草外,很多法律关系也是混乱的。对于刚走出校园的我来说,将理论知识进行转化运用到实践工作当中本身就有一定困难,而更令我难以适应的是,立案接待工作需要较强的与人民群众打交道的能力,而当时的我连回答群众的问题时都很胆怯,生怕说错了,更不要说接待那些情绪激动、多年信访的群众了。现在都记忆犹新的是那时每个周一的早上,黑压压的一群人挤在窗口周围,向我伸来一沓沓立案材料,各种吵闹声、催促声充满了耳朵,那时真感觉是一场噩梦。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大概小半年,我依然不能适应,我开始怀疑自己没有胜任这项工作的能力,后悔自己怎么选择了法院的工作,心情一度跌到了谷底。那时,庭长似乎看穿了我的心事,她是我上班后的第一位领导,也是带我走出阴霾的一位导师。庭长带着我接待当事人、看立案材料,给我讲解如何将案件事实与法律关系相对应,如何找出最适当的案由,她告诉我,有些过程必须是我自己去经历,去感受,尤其是接待群众,需要在不断的磨练中才能够成长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思路渐渐清晰起来,接待当事人的能力也在慢慢提升,控制场面,维持纪律,周一的早上也变得井然有序起来,礼貌热情、耐心诚恳的态度,多次受到群众的好评。
在这一年,我努力的适应由学生到职场新人的角色转变,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还参加了多场演讲比赛,荣获贺兰县政法干警演讲比赛第二名,贺兰县各机关单位主题演讲比赛第三名。我想,每一个法院人的心中,都会有那么一段只属于自己的与法院初次接触的经历,或是欣喜、或是感动,多年过去,纵使芳华已经逝去,那沉淀下来的记忆仍然紧紧牵引着一颗初心,历久弥新。
备考的日子里与孤灯相伴
从事法律工作,通过司法考试,拿到A证,应该是每一个法律人所追求的,我本科是非法学专业,进入法院时也只拿到了C证,那时,院里为了让大家通过司法考试,晚上安排了司考学习班,由于我家离院里较远,晚上学习完已过十点,就住在院里的宿舍。备考的日子里,每天听完学习班的课程后,我都会坐在偌大的立案大厅里复习,一来为了省电,二来怕蚊虫飞进来,只敢开一盏台灯。空荡的大厅、滴答的钟表声、一盏孤灯陪我度过了每一个安静、孤独却充实的备考夜晚。后来,我顺利通过了司法考试,是那年院里唯一一个拿到A证的。
那坐在立案大厅里,一盏小灯下伏案学习的身影,应该是我记忆中永远也不会抹去的场景吧,直到现在,我都感谢那时的自己,坚定地选择了法律这条道路,把青春与崇高的法院事业联系在一起,真的是一种幸运吧。
新的环境,新的挑战
2014年,我由贺兰法院选调到银川中院研究室,从事综合事务的处理工作,从业务庭室到综合部门,工作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研究室的工作非常繁杂,头绪多。从撰写材料、信息报送、法律宣传、媒体联络、照相摄影、网络平台更新管理等常规工作到“新闻发布会”“法院开放日”等活动的开展,每一项工作最需要的就是耐心与细致。刚开始的时候,总是忙中出错,丢三落四。为了彻底改正自己工作不细致的问题,我将每一项常规性工作都制作了流程表,把工作内容细化,每完成一项就标注一下,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各项工作得心应手起来。
2015年,银川中院微信公众平台正式上线了,平台步入正轨后,交由研究室负责,微信公众号信息的发布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软件操作水平,为了编辑出画面丰富、有趣味性的信息,我一边学习、一边尝试,通过书籍、网络等方式学习微信编辑软件的排版,及如何引流、提升阅读量的方法,微信粉丝数量在短期内有了较大提升,这一年由于工作突出,我获得了市委授予的“网络窗口先进个人”、 “政务微博管理先进个人” “网络宣传先进个人”等荣誉。
研究室的工作对一些年轻的法院人来说,也许不如审判庭室更具有吸引力,但对我来说,这段工作经历弥足珍贵,照相摄影,让我记录下了银川中院施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第一天时的情景;法院历史文化展室的改造,让我回味了银川中院60年风雨历程;裁判文书上网,让我感受到了法院司法公开工作的一次历史性跨越;“法院开放日”,让我带领更多的社会群众走进法院,了解法院;“两微一网”平台维护,让我将法院的故事和声音传播的更广。这太多平淡而琐碎的工作,同审判工作一样,为法院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心中的法官形象
如果问我来到法院最想从事什么岗位的工作,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人民法官!在很多人的心中,法官的形象是高大而伟岸的,他们手持护法之盾,擎惩恶之剑,保经济之驾,护发展之航,换来一方和谐。在我的心里,一直这样有一位老法官的身影挥之不去,他姓万,是贺兰法院立案庭里的一位老法官,那时他已年近60岁,从中层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就一直在诉讼调解中心办理案件,花白的头发,成天乐呵呵的笑容,因为成年累月高强度的工作,腰椎已经不是很好,在贺兰法院当了一辈子的法官,审理过的案件不计其数,他从来也没说过什么豪言壮语,只是在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人民法官的承诺。
其实,法院里有很多像万老师一样的老法官,他们一生中只在一个单位,一个岗位,看似平凡,但却用他们纯真、忠厚、实干回馈着这份职业,他们没有惊心动魄的伟大功绩,只有细水长流的孜孜不倦。
我的“法官梦”
2017年,已经是我进入法院的第六个年了,根据院里的安排,我被调整到刑二庭从事审判工作,欣喜之余,感受的更多的还是压力。法官这份职业是荣誉,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而刑事法官更是责任重大。这一年,全国法院开始推行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疑罪从无、证据裁判等理念也在潜移默化的植入法官的审判思维之中。影响最深刻的,是我担任合议庭成员审理的一件被告人魏某犯抢劫罪案件,该案历经一审、二审、再审、一审、二审五次审理,耗时近四年,案件中其中三起犯罪存在的疑点始终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而一审仍然认定该三起犯罪构罪,一旦推翻原审判决,势必会对原先的判罚造成一定影响,合议庭成员经过认真分析、仔细斟酌,最终对一审判决进行了改判,对该三起犯罪认定为无罪。这次无罪的认定,对每一位合议庭成员来说都是一次考验,要摈弃多重因素影响,根据案件证据作出裁判,正是这件案件的审理,让我切实地感受到了证据裁判原则在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刑事法官,对待每一件案件都要坚持原则,让案件经得起时间与历史的考验。
随着司法改革的不断推进,院里开始了法官员额制改革,由于审判资历尚欠,我没有进入员额法官序列,而是成为了一名法官助理,不能再从事案件的审理工作了。岗位与角色的变化,并没有让我失落,因为我深知,法官员额制改革是让业务素质高、审判经验丰富的法官进入序列,而我离这样的要求还很很大的差距,需要在法官助理的岗位上好好磨练,长知识、强本领,对于未来,我充满信心。
近两年的刑事审判工作经历,让我渐渐明白,法治不是在那一卷卷法学书刊里,而是在每一次我们充分运用知识的实践里;法治也不是在那一条条法律条文里,而是在每一次耐心对待当事人的态度里;法治不是在那一次次的裁判文书里,而是在人们群众对每一个司法案件公平正义的感受里。
致青春,向未来
工作几年来,我经历了两个单位,四个部门,不同的岗位与角色的转变,让我快速成长起来,收获的各类荣誉近20项,连续三年被院里评为 “优秀共产党员”,连续两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看着一本本的荣誉证书,我很欣喜自己的付出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也为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能够与法院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而倍感骄傲。
习总书记说,青春是用来奋斗的,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春要有一往无前的奋斗和拼搏。过去的七年里,从象牙塔走进法庭,褪去青涩日益成熟,从懵懂生疏到从容淡定,每一次角色的变换,带给我磨练的同时,更给了我成长的空间。今天的我,将去书写自己的新篇章,不负青春、不负昭华!
作者:马 捷 银川市中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