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由法官刘巧燕法治指导,人民调解员王红燕主持调解……”8月19日,《法治日报》记者走进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人民法院金融共享法庭调解室,王红燕正在开展线上调解。
一轮协商之后,某银行代理律师为当事人提供了可操作的个性化分期还款方案。当事人认可了方案,并承诺按照新的协议履行还款义务。随后,王红燕将协商结果生成调解文书进行司法确认,以电子版形式发送,整个调解过程不到10分钟。
这样的场景在兴庆区法院金融法庭已成常态。兴庆区金融纠纷具有“量大、同质、批量化”特点,为此,今年年初,兴庆区法院探索构建数字驱动金融纠纷协同治理新模式,提出“查、调、保、审、处”五步法,推动金融纠纷处置规模实现量的飞跃。今年上半年,该院通过数智化机制受理金融案件4508件,审结3125件,真正做到简案快审。
“不是所有欠款人都想赖账,很多人只是暂时遇到困难。”王红燕的工位上贴着四色便利贴,对应着金融共享法庭独创的“ABCD分类法”。
金融共享法庭通过“数智画像”系统对案件进行三轮筛查:将案件批量导入诉调衔接智慧化处置平台,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比对,对案件精准画像与智能识别,动态标注履约能力、还款意愿、联络有效性等关键标签,对债务人进行首轮批量画像;随后,安排专职调解员和预保全的债务人电话沟通,根据其工作收入、家庭情况、争议强度、履约意愿等进行画像精描,将案件分为A(当事人有意愿有能力履行)、B(当事人有意愿无能力履行)、C(当事人无意愿有能力履行)、D(当事人无意愿无能力履行)四类;根据债务人的回联速度、渠道等进行第三轮深度画像,对其提出具体诉求,生成差异化的调解方案。
刘巧燕向记者进一步解释:“就像医生看病,先通过大数据做‘CT扫描’,再由调解员‘问诊’,最后针对病情开‘药方’。”目前,三轮画像系统能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500件案件分类,65%的案件可直接进入调解程序,为批量化解打下基础。
这种“司法+金融”的良性互动正在形成。前来参与调解的某银行工作人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诉讼周期需两三个月,如今平均18天就能回款,通过调解收回的贷款,后续违约率比判决执行低62%。”
(原文载于《法治日报》8月20日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