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排查案件56件,化解46件,10件引导诉讼……”4月14日,贺兰县人民法院德胜法庭庭长郝永春向记者介绍今年一季度贺兰县营商环境法治工作站的工作情况。
涉企案件,除了金融借贷和物业纠纷案件,还有大量保险理赔、买卖合同等商事案件,涉及金额较大,主体之间关系复杂,调解中为当事人剖析问题、理清账目,往往能更高效精准地化解纠纷。2024年8月,贺兰县委政法委牵头县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法学会依托德胜法庭设立贺兰县营商环境法治工作站,打击涉企违法犯罪,开展涉企“法治体检”,妥善化解涉企纠纷,助力企业健康发展。
用最少的程序实质性解决纠纷
作为便民惠企的小切口创新,贺兰县营商环境法治工作站一成立,便得到县域企业和辖区劳动者的大力支持。
“近几年公司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法定代表人也换了3个,打官司成本高、时间长,又怕熟人生意受影响。现在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下就能把案子调解成功,省时省力。”某置业有限公司法务感谢道。
某置业有限公司以“代租”形式与386户商户签订合同,一签12年,由于返还比例较高、近年来该公司运转不畅,涉诉案件平均每年80件,金额600万元。
“企业能生存,业主们才能有更好的保障。”贺兰县营商环境法治工作站坚持“调解优先、诉讼兜底”,组织企业与商户面对面沟通,并联系法院工作人员指导诉调衔接,引导信任不足的双方通过“调解+司法确认”的形式达成和解。有了法院的强制力“背书”,双方终于打消担忧和顾虑。通过调解,纠纷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离开法庭时,双方纷纷为贺兰县营商环境法治工作站点赞。
调解一案履行一片,激发“蝴蝶效应”
“终于解决了,大家都拿到钱就好。”4月9日,贺兰县营商环境法治工作站人民调解员朱戎战忙碌到20时许才吃上晚饭。
2023年10月至2024年11月,吕某某雇用王某某等12名农民工在贺兰县某工地从事土建工作,后因工程不赚反赔,自己无力承担,便拖欠了12人的工资31万余元。
“能不能要回来,就看今天了。”调解前,得知工人代表中有听障人士,朱戎战学习了简单的沟通手势。
经过几轮面对面、背靠背调解,吕某某答应于4月28日前结清首笔欠款,剩余欠款分期支付。其所在的劳务公司也将其他涉诉案件一并履行,调解一案,带动一片,充分体现了非诉调解的“蝴蝶效应”。
示范裁判﹢类案调解,减少诉累
理念上的转变,需要机制上的保障。推动矛盾纠纷高效实质化解,多元解纷是最佳路径。
“市场交易机会瞬息万变,时间就是生命,不能让当事人‘赢了官司输了市场’。”贺兰某房地产公司每年的诉讼量约有100件,涉及建筑工程、逾期交房违约金、面积差等。受理该批案件后,考虑到各方当事人均为中小企业,郝永春立即组织承办法官尽快了解案件情况,讨论案件处理方式。最终,法官们一致决定采用“示范裁判﹢类案调解”模式,将其中一起案件速审速裁,作出一份示范性裁判,并充分发挥示范裁判的引领作用,促使其余案件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便捷、高效地化解了类案争议。
“要用最少的程序实质性化解纠纷,减少企业诉累,降低解纷成本,让‘一个纠纷一个案件’理念变成实实在在惠及企业的成果。”郝永春说。
法之善者,如我在诉。德胜法庭积极探索构建涉商事纠纷全链条多元解纷机制,聚焦企业法治需求,打出高效解纷、善意执行、精准服务等“组合拳”,精耕细作,护航企业前行。
(原文载于《宁夏法治报》4月17日头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