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云大道一路向北驶入中卫工业园区,116家大大小小的企业分散其中。4月14日,记者推开一幢三层小楼的大门,刚成立4个多月的中卫工业园区营商环境法治工作站的门头便映入眼帘。
“你好,我是法治工作站的老李,我们想上门了解下上个月调解完的那批纠纷的处理进度。”中卫市司法局与园区管委会成立的中卫工业园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李树兴正在跟园区某公司通话。
得知对方时间可以,李树兴叫上调解员杨彦斌一同前往该公司,记者赶忙跟上。
“2024年年初,青海某建筑劳务有限公司承包宁夏某科技有限公司的工程项目后,雇用小何等14人从事劳务工作。工作结束后,小何等人索要工资却被以未拿到工程款为由推脱,他们转而找到宁夏某科技有限公司要求其代替支付该笔费用。”李树兴讲到这,叹了口气表示,当时几方协商不成,发生争执闹至报警处理的地步。
这批纠纷进入法治工作站后,李树兴联系当时接警的中卫工业园区公安分局民警,邀请2家企业的代表及小何等14人来到法治工作站,开展“警司联调”。
“我们没有收到工程款,真没钱支付工资。”“那是你们双方之间的事,我们的工资总得有个说法。”
李树兴与民警左劝解右安抚,中间还忙着询问宁夏某科技有限公司可否代付。“可以,但要说明一点,对方必须承诺在我司承包的工程项目中拖欠的工人劳务费至此全部结清,再有拖欠与我司一概无关。”
达成和解的几方签订调解协议,同意于3月25日前结清全部18万元劳务费。
“李主任,14人的工资我们都结清了,这是转账记录,你核对下。”看着支付记录,李树兴笑着说了声“好”。
出了该公司的门,李树兴与杨彦斌边走边小声合计着,加上这起纠纷,法治工作站自2024年11月13日由中卫市委政法委牵头启动以来,已调解矛盾纠纷58起,涉及人数440余人,涉及金额764万余元。
这样的成绩,得益于“工作站吹哨,各部门报到”的模式,为企业和职工提供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法治宣传、行政复议、行政执法监督等10余项法律服务,实现纠纷就地化解。
2月26日,沙坡头区人民法院柔远法庭庭长宝亮在中卫工业园区融合法庭现场开庭审理了一起涉企纠纷。考虑到案涉标的不大,调解能够保障企业快速实现合法权益,于是宝亮从合同约定、违约责任等方面剖析了纠纷所涉法律问题,在一个小时内引导双方达成调解:被告向原告当庭一次性支付3万元,剩余2万元每月分期支付。
“法治工作站会不定期召开‘问需于企’座谈会,也会‘送法上门’,所以我们对园区企业比较了解,解决纠纷时就比较有针对性。”3月初,法治工作站收到一份“邀请函”,园区某新材料公司需要一次法治讲座。轮值的中卫市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部干警王惠芳和李树兴等人,从复杂合同条款的审查要点到员工管理过程中的劳动争议处理困境等,逐一解答了企业对于法律风险点的疑惑。
“只有将‘订单式’法治服务嵌入企业全生命周期,才能真正以法治动能激活园区内生动力。”中卫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说。
(原文载于《宁夏法治报》4月24日头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