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崇华
5月的“塞上江南”宁夏,一片片移民新区星罗棋布,一排排移民新居拔地而起,一群群移民群众乔迁新居,到处呈现出一派和谐稳定的新景象。5月18日,记者进生态移民诉讼服务中心,走生态移民诉讼工作站,入生态移民诉讼服务法官联系点,中心、站、点成一线,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人民法院三级生态移民诉讼服务网络尽收眼底。所见所闻,令记者深切体会到基层法院司法为民的生动实践和真实写照。
一级网络——设在法庭的服务中心
【服务故事】
“有法院做主,我们就吃了定心丸。”今年4月30日一次性拿到1.5万多元工资的闽宁镇6名移民逢人就感谢生态移民诉讼服务中心和李俊法庭的法官。
2010年10月,包工头陈某在银川市金凤区承包了一处工程,雇佣马某等6名移民从事室内装修和土建。年底完工时,陈某未能支付劳务费。2012年春节过后,一向认理不认法的马某等6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到设在李俊法庭的生态移民诉讼服务中心,要求追回拖欠的“血汗钱”。法官第一时间立案并到陈某家中,耐心细致地讲法律,讲道理。陈某遂同意于4月30日前一次性支付拖欠马某等6人的工资1.5万多元。
“这里的移民群众文化水平低,绝大多数只有小学、初中文化程度,法律意识很淡薄。”李俊法庭庭长康宏伟谈及这起案件时对记者说,2008年,他刚来当庭长那会儿,对移民群众的案子的确有点“头皮发麻、心发慌。”因为,这里的移民群众认死理不认法律。不过现在好多了,移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增强了。
【服务措施】
在生态移民诉讼服务中心的墙上,生态移民三级诉讼服务网络基本功能、服务内容、案件联络管理办法、5名生态移民诉讼服务包村法官和18名生态移民诉讼服务联络员照片、简介一应俱全。
民事案件主体一方或双方为移民或案件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涉及移民政策的民商事、执行案件被界定为生态移民案件,由服务中心统一受理,通过完善宣传引导、材料接收、立案审查、救助服务、查询咨询、立案调解、调处衔接、释法答疑、信访接待等九大功能,为生态移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
2011年,该生态移民诉讼服务中心共受理各类案件400多起。其中,移民区闽宁镇200多起,60%以上通过调解结案。
【记者手记】
一级网络生态移民诉讼服务中心起着引领、示范服务生态移民的“桥头堡”作用。基层法院提高司法能力建设,首先要提高“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能力,将司法为民、便民、利民的举措落到实处,移民群众认理不认法的现象将随之改变。
二级网络——设在镇上的工作站
【服务故事】
移民撒某招女婿落户闽宁镇玉海村。因土地纠纷两口子闹离婚闹到了设在镇上的生态移民诉讼服务工作站。工作站把巡回法庭搬到撒某家里开庭。考虑到两人还有感情基础,巡回法庭当庭判决不予离婚,同时继续做他们的思想工作,最终他们接受判决,和好如初。
2012年3月,巡回法庭和包村法官到撒某家回访。撒某说,我们吃尽了土地纠纷的苦头。只要土地能尽快登记在咱移民名下,以后因土地引发的矛盾纠纷就会大大减少。
“制约闽宁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问题是移民群众的土地纠纷。法院在镇上设立生态移民诉讼服务工作站,真是帮了我们一个大忙,让我们腾出手来抓大事。”闽宁镇党委副书记兼原隆村党支部书记谢斌说。
2011年以来,法院生态移民诉讼服务中心、工作站和李俊法庭的法官们在服务生态移民中发现移民群众之间的土地买卖纠纷频发,就向镇党委、政府提出司法建议,建议尽快通过土地管理部门进行地籍调查登记,对移民群众承包的土地确权。镇党委、政府采纳了这个司法建议并取得县土地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目前,移民群众的地籍调查登记正在闽宁镇的5个行政村展开,仅富宁村就调查登记了2000多户。
【服务措施】
记者离开生态移民诉讼服务中心李俊法庭,已是中午时分,近20公里的车程赶到永宁法院设在闽宁镇党委、政府办公楼里的生态移民诉讼服务工作站。
参与了工作站建设的永宁法院副院长王定国介绍说,生态移民诉讼服务工作站也叫生态移民诉讼服务巡回法庭,院里选派3名法官组成合议庭,与设在镇上的司法所诉调对接,同时邀请特邀调解员和生态移民联络员参与诉前调解,对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土地纠纷、债务、离婚、抚养、扶养、赡养、相邻权、伤害赔偿、小额合同纠纷等发案率较高的涉及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的涉移民群众民商事案件就地开庭。同时,适时利用移民群众相对空闲的早、中、晚时段到双方当事人家中、劳作场所开庭审理案件,就地解决纠纷,拉近了法官与移民群众的距离。
【记者手记】
二级网络生态移民诉讼服务工作站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正如闽宁镇党委书记冯金福所言,基层法院只有延伸司法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才能不断提高自身司法能力,更好地为移民群众提供司法服务。
三级网络——设在村委会的联系点
【服务故事】
“生态移民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我都赶上了。”李俊法庭法官王俊,早在1997年就和家属一起搬迁到闽宁镇富宁村落户。如今,在这里工作生活了15年的王俊,作为生态移民诉讼服务联系点的法官为乡亲们服务,感到十分荣幸。
王俊告诉记者,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乡亲们移民搬迁到闽宁镇,从未像今天这样视土地为自己的命根子。由于移民搬迁地和搬入地政府对移民群众的土地管理存在的衔接不到位和土地难确权的问题,给法院审理土地纠纷案件带来很多麻烦。
因土地引发纠纷,一户移民竟将粪便泼到另一户移民身上,双方发生冲突闹到派出所无法解决,又诉到法庭。王俊和庭长康宏伟几经调解,受害人家得到5000元赔偿了事。
5月18日下午14时许,王俊和康宏伟走进受害人家中回访,两口子对法庭的处理表示满意,但请求法庭让对方写个保证书,保证以后不再和他们家里闹事。
王俊告诉两口子,保证书已在调解协议书上写了。两口子说,那我们就放心了。
【服务措施】
记者走进永宁法院设在富宁村村委会的生态移民诉讼服务联系点,王俊和村党支部书记杨登福等5名联络员的照片、联系电话等信息公示牌悬挂在墙上。
杨登福告诉记者,法院在闽宁镇的5个村委会都设立了法官包村联系点,选派5名法官每月进村工作两天,并要求联系点法官向移民群众发放联系卡,建立法官包村台账,协助村委会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开展法制宣传,把司法便民服务带到移民群众身边。
同时,法院还制定了《生态移民案件联络员管理办法》,选聘了包括杨登福在内的18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妇女主任等,组建了生态移民案件联络员队伍。
杨登福随手将一本矛盾纠纷受理调解记录本递给记者。记者翻开记录数了一下,2012年1月至4月12日,包村联系点法官王俊就和村委会案件联络员调解9起矛盾纠纷,且多数为土地纠纷。
【记者手记】
三级网络生态移民诉讼服务联系点起着联系移民群众的“纽带”作用,移民群众不出村就可以享受到便捷的司法服务。基层法院及其法官只有经常走村串户回应群众的司法关切,才能在满足移民群众的司法需求中提高司法为民的能力。
背景链接
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亚洲规模最大的移民搬迁在素有“贫困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地区和引黄灌区之间拉开战幕。20多年来,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数十万回汉群众从被国际组织称之为最不适合人类生存的西海固地区,陆续移民搬迁到黄河两岸引黄灌区中卫、吴忠、银川和石嘴山四市的县(市、区)。仅永宁县闽宁镇就有3.5万回汉群众从西吉县等地移民搬迁到这里安家落户,休养生息。
2011年,一场声势浩大的35万生态移民攻坚工程被列入宁夏“十二五”发展规划,便成了上至党中央、国务院,下至宁夏各级干部群众为之关注的大事。按照生态移民工程计划,永宁县闽宁镇生态移民要在现有的基础上翻番,达到七八万人。仅一个原隆村就要从西海固地区的原州区和隆德县搬迁1800户上万移民群众,成为宁夏最大的移民新村。
2011年,随着《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为生态移民攻坚工程提供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的若干意见》出台,如何使移民群众“搬得进、住得下、稳得住、能致富”,就成了永宁县人民法院党组一班人为之思考和谋略的第一要务。
一时间,和着生态移民攻坚工程的节拍,永宁法院在派驻移民区李俊法庭设立的生态移民诉讼服务中心、贴近移民群众在闽宁镇设立的生态移民诉讼服务工作站(生态移民案件巡回法庭)和走进移民区在村委会设立的法官联系点三级生态移民诉讼服务网络应运而生。永宁法院《生态移民立案受理程序》、《生态移民诉讼工作流程》和《生态移民包村法官工作职责》等服务生态移民的制度相继出台,随时为生态移民攻坚工程和生态移民提供法制保障和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