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李凯丽 耿明明)“法官,我只是想正常看看女儿,她正在青春期,需要妈妈啊……”电话里,孙女士泣不成声。因离婚纠纷,她与前夫王某已多次对簿公堂,矛盾越来越深。长达一年多,也没能见到女儿,最终向银川市兴庆区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探望权,并提起变更抚养权诉讼。
这是一起普通的家事案件,却折射出不少离婚家庭的共同困境——判决之后,执行仍难;父母争执,孩子受伤。
孙某与王某的离婚纠纷历经一审、二审和再审,最终判决女儿由王某抚养,孙某享有探望权,王某需协助。但因王某未完全履行补偿款支付义务,更拒绝孙某探望女儿,导致母女分离一年有余。
案件并不复杂,判决也早已生效。真正的难点是:如何让纸面的权力成为现实的温暖?如何不让孩子成为父母之间的“拉锯战”筹码?
探望权,并不是“见一面”那么简单。它意味着孩子能与父母保持情感联结,非直接抚养方有权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健康状况,甚至参与重大决定——这一切,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减少离婚对孩子的伤害。
面对执行困局,审判法官与执行法官选择联动出击,拒绝简单“一判了之”。他们携手开展调解,从情感、伦理和法律三个维度深入沟通。一方面向王某严肃阐明拒不履行生效判决将面临的法律责任,并指出阻挠探望对女儿可能造成影响深远的心理创伤;另一方面,也引导孙某放下心中怨愤,将焦点重新回归至与女儿重建亲密关系这一更重要的目标上。
“我们能不能先放下输赢,一起为孩子想个办法?”法官的一句话,让双方慢慢放松了立场。
最终,在法院主持下,双方签署了《探望权履行和解协议》,详细约定了探望时间、地点和方式,让法律权利变得可操作、有温度。探望问题解决后,补偿款纠纷也顺利达成和解。
协议签了,但法官的工作并没结束。第一个探望日,法官亲自到场协助。当孙女士终于紧紧抱住女儿,当女儿为她擦去眼泪的那一刻,所有人都为之动容。
探望恢复正常后,孙女士便主动撤回了变更抚养权的起诉。一场持续多年的家庭纠纷,终于以和解告终。
家事案件,执行不难于“强制”,而难于“修复”。一纸判决解不开情感的死结,但司法的温度,可以唤醒亲情的回归。
该案是兴庆区法院深化家事审判方式改革、创新“审执一体”机制的生动实践。今后,兴庆区法院将继续秉持“如我在诉”的理念,积极探索家事纠纷化解新路径,努力推进家事纠纷实质性化解,让法律权力转化为充满温情的亲情互动,以司法的温度与智慧守护每一个孩子的笑脸,用法律之光点亮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