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邓秋娇)近日,青铜峡市人民法院成功化解一起因乡镇政府强制拆除村民自建棚引发的行政诉讼案件。
某镇政府依据城乡规划法及土地管理相关法规,认定村民苏某自建棚舍未取得规划许可,属违章建筑,遂依法实施拆除。村民对此持有异议,认为镇政府执法程序存在瑕疵,且自身搭建棚舍事出有因,强拆行为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双方多次协商无果后,村民苏某以确认镇政府强拆行为违法、要求承担行政赔偿责任为由,将镇政府诉至青铜峡市法院。
承办法官分析认为,此类案件事实认定复杂,若直接判决,不仅难以实质性化解矛盾,还可能加剧对立情绪,遂确定了“以事实为基础、以调解为先导”的审理思路。
为客观公正界定原告实际损失,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法院依法委托具备资质的第三方专业鉴定机构,对涉案被拆棚舍的面积、建设成本、材料价值及相关附属损失展开全面评估及市场询价,最终形成权威鉴定报告,为后续协商提供了核心数据支撑与事实依据,让调解工作有了明确方向。
“我建这个棚花了那么多钱,就这么给我拆了,镇政府必须给我赔偿!”调解初期,双方分歧明显,村民情绪激动,反复强调自身困境、损失及镇政府的违法行为,镇政府则坚持自己执法行为的合法性。针对这一情况,承办法官先是肯定了镇政府依法履职的初衷,同时客观指出执法程序、方式方法中可改进之处,引导其认识到依法行政需兼顾实体合法与程序公正,应从化解矛盾、修复关系的角度推进问题解决;向村民苏某表达了对其诉求的理解,也细致讲解违章建筑认定的法律法规,帮助其认清自身行为的法律后果,引导其提出合理合法的主张。同时,围绕鉴定报告确定的损失范围,法官逐步引导双方就补偿数额、责任分担等核心问题务实磋商,不断缩小分歧,最终找到双方均能接受的利益平衡点。
经过多轮耐心沟通与不懈努力,双方当事人最终互谅互让,自愿达成和解协议,这场持续许久的“官民”纠纷得以彻底化解。
这起强拆赔偿纠纷的圆满解决,是法治框架下官民和谐共赢的生动例证。面对复杂的基层社会治理难题,唯有坚守法治思维、秉持公平正义、创新方式方法,才能构建起互信、互助、和谐的官民关系,筑牢社会稳定的坚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