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是:首页 -> 宁夏法院网 -> 新闻中心 -> 基层动态
西夏区法院“青蓝工程”:传承的不止技艺,更有精神
2023-05-16
2023-05-16 18:04:00

  本网讯(袁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是荀子《劝学》中的一句名言,后世常把这句话用来形容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徒弟学习进步提高的师徒关系。而在西夏区法院,“青”“蓝”被重新加以定义,在这里,“青”与“蓝”不只是师父教、徒弟学的单一模式,而是形成了相互探讨、彼此切磋,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奋进环境;打造了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师徒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激发了教学相长、双向奔赴,创造良性竞争的内驱动力。西夏区法院里,“青”“蓝”不止青与蓝,更相映生辉出彩虹般绚丽的缤纷色彩,照亮一代又一代司法人的传承与精神。

  “青蓝”同心:目标一致 携手共进

  “其实,我和师父李民专委不是‘青蓝工程’才组合成师徒的,早在2021年,我就是李民法官的徒弟了。”西夏区法院民一庭法官纪智讲述她和师父——西夏区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李民法官的师徒故事时,难掩尊敬与激动。“我觉得和师父能思路想到一块、工作干到一块、目标定到一块,师徒同心,才能最大限度做好工作。”

  2021年,西夏区法院入驻西夏区综合服务治理中心,开设专门的立案窗口,建立涉物业纠纷、劳动争议案件诉调对接绿色服务通道,并司法确认调解协议工作,纪智当时作为法官助理,被选派去综治中心窗口工作,和李民法官组建了专业化的审判团队。“从那时起,我们就是师徒了。”

  根据综治中心统计,2021年度物业类案件共计立案636件,李民看到这组数据时忧心忡忡,对纪智说:“‘小物业’牵动‘大民生’,咱们在诉源治理工作上还要再深化、再细化。”

  “师父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李民耐心细致地加大法治宣传力度,对调解效果优于判决效果的案件,采取多次调解、换人调解、立案前告知的方法,以调促宣,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坚持每一起纠纷调解既释法又明理,帮助广大业主和物业公司扫清了多个法律知识盲区,化解了矛盾、增进了信任、和谐了关系。

 

  在“师父”李民的指导和“徒弟”纪智的努力下,2022年度,综治中心物业类案件共计立案374件,较2021年同期立案减少了262件,同比立案下降了41%。同时在这一年,综治中心一站式全链条矛盾纠纷化解模式被确定为2022年自治区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之一,综治中心对西夏区法院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综治中心的工作告一段落,我也要奔赴新的工作岗位,分别之时,我向师父表达自己的感谢,师父只说了一句话‘努力工作,就是最好的感谢。’今年4月,法院印发了《“青蓝传薪火 奋进新征程”实施方案》和结对帮带名单,我看到李民法官是我的师父,心里特别高兴,跑过去和师父说,我会努力向师父学经验、学方法、学技能,厚植宗旨意识、为民情怀,做个好法官;师父说,教,毫无保留;带,目标一致;行,同心戮力;做,司法为民,这是师父的心里话,也说到了我的心坎里。”

  “青蓝”碰撞:理辩愈明 法析愈清

  当然,不可能处理所有案件时师父和徒弟都会想法一致、观点相同,在调解、审判案件的过程中,师徒看法不一样的时候很多,由此引发的争论也不少。但在一次次争论之后,说出来的是越辩论越明白的道理,写下去的是越分析越清楚的法理。

  西夏区法院民二庭法官李琪和她的师父——民二庭庭长许迎春的这次辩论,可以作为“青”“蓝”思维碰撞、迸发灵感火花的一个好例子。

  “庭长,这个案子我准备宣判了,请您看看!”4月上旬的一天,李琪信心满满地将一份简易程序案件的判决交到庭长兼导师许迎春手中,甚至做好了下午宣判的准备。许迎春笑盈盈地接过判决,看完之后,脸色“晴转多云”了。

  “你这个案子按照证据不足处理是不是不太合适啊,毕竟原告的损失产生了,产生的原因还是没查清楚。”师父说。

  “可是原告举证不能证明存在因果关系啊!”李琪的脸上一半写着不服一半写着不解。

  “这个案子举证责任分配有些问题,原告已经尽到了举证责任,被告应当继续举证才对,而且你这个案子因果关系确实没查清楚,咱们还是要去实地再走走,对现场当事人做好调查……”

  “经过师父耐心的讲解和领着我实地走访调查,我找到了案件中存在的问题,调整了审判思路,这次和师父的争论,我输了,但在成长提高上,我赢了。”李琪说。

  “青蓝”辉映:教学相长 双向奔赴

  “师徒不光是单向地一方教、一方学,而是要相互学习、教学相长、共同进步,这是我理解‘青蓝工程’的意义所在。”西夏区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李节利这样说。

  “现代社会节奏快,司法知识更新得也快,年轻法官学历高、兴趣广,了解学习掌握新知识更快,这都是年轻人的优点,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不能故步自封、坐在师父的位子上不下来,需要向徒弟学的,我们不能摆架子,要虚心学。”

  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同时,西夏区法院“青蓝工程”打造的双向奔赴的良好氛围,让师徒组合们不但有墨香书卷气,更有烟火人情味。

  这是民二庭年轻法官耿宇华工作笔记中的一段话,读来既感亲切又觉风趣,让人忍俊不禁。“老师:毛洪泉,法官年龄27岁。学生:耿宇华,法官年龄1岁。周六晚上八点多了,我突然对一个案子有了主意,但是还不太确定,我就想起来我的师父了,电话拨过去问师父看法。我吧啦吧啦说了一大堆,毛老师就给我抽丝剥茧地分析了一大堆,最后在电话那头缓缓地说‘国家都双减呢,咱们的课外辅导能不能少点啊?’我嘴上说着‘可以’‘好的’,然而下一句还是‘我还有个想法,您老听听行不行啊’?”在耿宇华看来,她和毛洪泉法官不但是师徒,更像是朋友,能倾心交谈,可坦诚相待。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西夏区法院“青蓝工程”传承的不止有精湛的调解技艺、高超的审判水平、丰富的办案经验,更有老一辈司法人对初心的不懈追求、对使命的至高忠诚、对司法为民的全身心践行,如同立案庭法官田丽丽写给自己的师父——西夏区法院党组成员王建文法官的工作笔记中描述的一样:“我的师父在政法系统工作了三十多年,虽然他还有半年多就要退休了,但他从未以年龄或资历推脱过任何工作,至今仍兢兢业业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在我工作面临瓶颈、案件遇到困难、思路出现混乱的时候,主动给我出谋划策、答疑解惑……他和所有的法院导师一样,用法律的公正和师者的无私,引导我们青年法官恪守职业良知、维护公平正义、践行初心使命。”

回到首页】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作者】:
【稿件来源】:宁夏法院网
【作者】:
【来源】:宁夏法院网
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地址:银川市金凤区大连中路309号 邮编:750004 诉讼服务热线:12368
技术支持: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宁夏新闻网)宁ICP备08100089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4020001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