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人还没到法院,喝杯茶的工夫,对方就把货款打了。”日前,宁夏某乳业公司经理捧着刚到账的货款单,难掩兴奋。这起买卖合同纠纷,从网上立案到货款到账仅用了3天时间,高效解纷的背后是吴忠市利通区人民法院打造的“尚和·立审执一体化调解协同矩阵计划”的高效运作,用“尚和”智慧跑出矛盾化解“加速度”。
从“对抗”到“和合”:一场解纷理念的革新
走进利通区法院速裁调解中心,“和”字在文化墙格外醒目。作为深化立案登记制改革的实践,法院以崇尚“和合”传统文化为理念,将调解制度贯穿立案、审判、执行全流程,促使矛盾纠纷从双方对抗到多元解纷的价值转变,制定“尚和·立审执一体化调解协同矩阵计划”,推动矛盾纠纷化解从“各自为政”向“多元共治”转型。
“我们构建了‘责任链+流程图’的推进机制。”利通区法院副院长贾淑玲介绍,由立案庭牵头、执行局配合,明确各阶段责任人和时间节点,确保相关措施落地生根。今年1至6月,全院通过先行调解成功化解纠纷1650件,成功率达23.9%。
在诉讼服务大厅,导诉员正对着“调解评估表”为当事人分析案情:“您这起合同纠纷标的额大,双方都是企业,走诉讼至少耗时3个月。建议您通过我院商事调解中心调解解决。”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该案经商事调解委员会调解,仅用3个工作日便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为企业减负10万余元。当事人特意送来锦旗表达谢意。
该案的快速处理,源于“调解评估+类案检索”机制的探索。利通区法院根据案由、标的、当事人情况等要素,将案件划分为“简案、专案、普案、繁案”四档,分别匹配驻院调解员、行业调解委员会、速裁团队或审判庭,实现“简案快办、专案专办、繁案精办”。
“以前总觉得打官司耗不起,没想到法院先给我们‘问诊’再分流。”湖南的湛女士因民间借贷纠纷起诉后,调解员通过视频沟通、耐心释法,最终促成双方线上签署协议。更让她惊喜的是,调解成功后,调解员还持续督促履行,让她这个“外乡人”真切感受到了司法温度。
全链“护航”:让调解协议“落地有声”
调解不是终点,而是纠纷化解的起点。利通区法院将调解工作深度嵌入审前准备、过程中融入财产保全、调判后督促履行等措施,为权益兑现筑牢保障防线。确保“一个调解员背后有一个专业的法院团队”。为调解员开展先行调解案件畅通保全通道,对符合条件的案件,鼓励当事人申请保全,以保促调、以保促执。案件调解成功后,实现“调解一确认一履行”无缝衔接,从而促进纠纷实质性化解。
这一机制在商事纠纷中尤为凸显。依托与宁夏企业协会共建的商事共享法庭,法院打造“法院指导+行业调解+司法确认”三位一体模式:配备可视化调解系统,支持远程视频调解、电子签章等功能,畅通“调解协议+司法确认”通道,调解成功案件3日内完成司法确认。截至目前,共享法庭已实现跨省调解百余次、提供夜间、节假日调解服务36次,电子送达文书98份。该院累计已向商调委委托案件489件,调解成功221件。
立审执“三段式”:让公平正义触手可及
除了前端先行调解,利通区法院还构建了“前段防控、中段告知、执前督促”的立审执一体化机制。诉前通过以保全促调解,民事裁判自动履行率显著提升;诉中送达“违约风险告知书”债务人主动履行意愿增强;诉后成立“执前督促工作室”,通过释法说理引导履行。今年1至6月,165件案件经执前督促达成和解或履行完毕,到位金额57万余元。
对于未调解成功的案件,法院推行“审前集中办理”模式:专人负责庭前证据交换、争议归纳,调解员同步跟进,深挖调解可能。“以前开庭前总担心证据准备不全,现在法院提前帮我们梳理,心里更有底了。”当事人李先生对这一模式赞不绝口。
“今后,我们将持续推进‘尚和’机制,力争年底群众诉讼满意度达95%以上。”利通区法院院长郭勤表示,该院将加强涉诉企业信息共享,深化与行政单位、行业协会、社会解纷资源的合作,让“和合”之花在更多领域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