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口区法院隆湖法庭 吴鹏
我时常觉的,我没有故乡。什么是故乡?我老家是西吉的,是一个不知名的小村庄。那里是我的父辈生活、成长的地方。于我而言,生活了不到三、四年,就搬离小村去我父亲工作的小镇在单位居住。在我青少年成长的岁月中,先后读过三个小学,初中在县城租房读书,高中在银川,大学在武汉。地理意义上我生活、成长的足迹是在不断的远离我的“故乡”,由于读书以及我父亲工作的缘故,造成我有一种常年飘零在外、居无定所的感觉。偶尔放寒、暑假回乡也只是匆匆的回去,匆匆的离开,这也使得我对于故乡有一种极为陌生的感情,想亲近,却又亲近不得。由于常年在外,老家的人我不太认识,老家的事我也未曾经历多少。特别是近几年,老家大多数人都已经搬迁在外,我宗族的很多亲戚也都不在老家过活。如今的老家,早已是旧貌换新颜,物是人非。如此来看,我的故乡在哪,是在我早已消逝的记忆里?好像也没有,但是,人又怎么能没有故乡?
多年以后,当我重新回忆起曾经的故乡时,幽静的小村庄、光秃秃的山丘、成群的牛羊、一条小河等不断的向我涌来,我好想抓住他们。还有不曾逝去的,停留在记忆深处的落日余晖下小伙伴结伴而来的欢声笑语……
在我能回得去的岁月里,总是很珍惜在故乡的时光。小学每到寒、暑假时候,我总是催着父母把我送回去。那时候家里人还很多,回到故乡总是可以痛痛快快跟几个堂哥在一块玩耍。在我小时候,老家的物质条件不太好,能留给小孩玩耍的东西不太多,不像现在的小孩可以玩手机、玩游戏等。记得小时候跟堂哥放羊,可喜欢放羊呢!把羊赶到一起,可能羊是一种合群的动物吧,也不用担心羊会到处乱跑。料理好羊之后,就是我们这些“牧童”开始撒欢的时刻了。早早商议好由某一位带上火柴,在山里面寻一些树枝,去旁边的地里面挖一些土豆、豌豆、玉米等作物烤着吃。烤焦是必然的,虽然客观的来讲,烤焦的玉米不太好吃,但是小时候放羊的岁月里,烤焦的玉米那也是难得的美食,焦黑之中包裹着幸福的甜蜜。还记得有一次听我堂哥讲,他们在外面放羊时捕获了一条鱼,带着简单的调味品,就做成了烤鱼。那时我羡慕了好久,现在想想,还是很羡慕。有时候遇上天将下雨,我们也不用担心,用柳树枝就可以搭建一个简易的避雨场所,或者是在“山洞”里打扑克牌。
小时候很贪玩,每到傍晚时分,各家各户炊烟升起制作晚饭时,我妈总站在高处,拖着长长的声音,高声呼喊我的名字让我回家吃饭,每次听到这样的喊叫声,我总是第一时间大声的回应,以表示我听到了回家吃饭的号角,免得回应不及时回家挨一顿胖揍。在那个物质不太丰富的年代,家乡的吃食也很简单,浆水面可能真的伴随我度过了漫长的童年。记得每到夏天,几乎每家每户都会腌制浆水,浆水口感偏酸,但又不像醋那般浓烈。一点葱花、韭菜经过简单的翻炒,在油温的作用下,炝锅之后倒入浆水,制成酸汤,盛入面条,一碗浆水面就成了。酸爽之中还透露着甘甜,一碗浆水面下肚,对于大人来讲,就能消除劳作一天疲惫,与我而言,则能抚慰玩耍一天带来的肚皮的空虚感。除了浆水面,土豆也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土豆的吃法多种多样,或炒或煮或煎等,最喜欢的一种吃法是将土豆煮熟,然后捣碎,拌入一点熟油,搅拌均匀便可成难得的美味。现在的小孩难以想象,在那个没有零食的年代,我们是如何度过漫长的童年。
物质匮乏的年代,特别期待过年。因为过年意味着穿新衣服、吃好吃的、放鞭炮等。小时候过年总回老家在我二叔家,二叔在过年之前会早早的去镇上提溜一个袋子赶集购置年货。买完瓜子、花生、糖果、鞭炮后会给我们一个一个的分,特别是鞭炮,都会有计划的每天放几个。难以想象,现在过年时开着车去城里面买年货。对了,前年过年买的鞭炮到现在都没有放。现在物质条件好了,但是年味淡了,过年再也体会不到小时候的那般美好与幸福了。
行文至此,我发现我在努力的回忆我的故乡,那些关于故乡的记忆是否是真实的尚且存疑。故乡曾经的美好与现在老家的风貌对比来看,导致我十分怀疑我是否真的拥有过故乡。人生实在太过匆匆,故乡或许也人生路上的匆匆过客。有时候特别想哭,想回到那个特定时空下的故乡,柳树依依,摇曳在早春的淅沥小雨之中,安静的村落以及特有的尘土芳香,烟雨缭绕,雾气弥漫,早春时节的鸟叫声从我耳畔掠过,我安静的走在村落的起伏之中,淋着雨,但我不打伞。抑或是冬天雪落的第一个早上,大雪已停,本来就不太喧嚣的村庄被厚厚的积雪所淹没,积雪还未被人清扫,被雪掩盖的路也未曾有人走过。寂静之中,好像只有我一个人,走在雪上,听着吱吱作响,我数着自己身后的脚印默不作声。
多年以后,当我重新回忆起孩童年代的那段时光,久远时光里的好多回忆在阳光的照射下依然闪闪发亮。好长时间没回去过了,但我自己很任性的猜想,故乡似乎没有小时候记忆中那般美好,哦,不是似乎,是确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