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立案二庭 金 鋆
读书涉及的范围和问题非常多,不好说,读书是件私事,一对一的,只能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人性是孤独、敏感、脆弱、自卑的,这是人的共性,生活又是枯燥、乏味、平淡和寂寞的。无论他是什么伟人还是普通人,这些因素都将会伴随一生,读书不容易寂寞,据说读书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少年时期都读教科书了,别的书读得少,主要精力是玩,三个、五个的成群结伙的打球、活动,随着年龄的增加,集体活动越来越少,因为要维系玩伴就要耗费精力,最省事、最节约的办法就是一个人安静的看书,不需要什么条件,属于典型的投入少、获益大的好习惯。
读书大概可以分两种,一种是教科书,另外是其他书,教科书给我的感受就是累,每天固定时间、地点,书桌边、一杯茶,一屁股下去坐三、四个小时,实际就是为考试,是艰苦劳动,有自虐的感觉,所以古语有叫头悬梁、锥刺股什么的,想想都害怕,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现在看来为考试学的东西好像也没什么用。另外一种读书为了获得愉悦的感受,充满了乐趣。从小时候看的小人书、到初中看得武侠小说,到大学及以后的五花八门的书籍什么都看,现在已经有些挑剔了,喜欢看一些能看懂的精品著作或文章,读书可以增加生命的宽度和深度。需要说的是自己很可惜,古书涉猎少,因为看不懂,这大概与现代教育有关,文言文与我们的白话文有代沟,中国人看不懂中国文字,谁还会看,这应该涉及到中华文明的延续问题。小说尤其外国长篇我阅读起来有困难,还有很多书看不懂,我的经验是静心阅读5分钟还看不懂或提不起兴趣的书就先不看,这是个缘份问题,前个时期看《朴谨惠自传》她心系民族的浓浓情怀让我感动,了解到赋予她精神力量的书竟然是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好奇买来看,果然感觉枯燥。
读书的过程也是自己的一段一段的心路历程,工作后感觉与社会不好融入,看了朱苏力老师的一篇文章,介绍毕业生怎么融入社会,他讲社会像个交易市场,不要意气用事。进入机关工作也遇到一些困难,看了王蒙老先生的《我的人生哲学》很受启发,写的精彩,他的人生哲学大概就是干正事,别为无聊的事浪费时间和精力。父亲去世后,看过不少佛学书,自己的内心平静了许多。龙应台的《百年思索》我判断会是一部可以传世的佳作;易中天教授确是让中国历史这只冻鸡飞起来了,他叙述的历史故事鲜活;看过刘心武先生剖析红楼梦的书,他把红楼梦和政治联系在了一起,读着我感觉后脊背都发凉;唐德刚先生的《袁氏当国》、《张学良口述史》大概还原了历史真相,有人说历史就像小女孩的辫子史家想怎么编就怎么编,有感受了。杨绛老先生的《我们三》里一家三口浓浓的亲情稠得化都化不开,她的《百岁感言》更像宗教书,大彻大悟的,她的那句“你的问题是思考的太多,而书读得又太少”是对我们年青人的告诫;莫言的小说我看过几部感觉不如他的杂文读起来过瘾,莫言能得诺奖大概和他小学没毕业有关系,思想上没什么羁绊,这对现代的中国教育制度应有所启示,因为他也是这么认为的,书里有提到;王蒙老先生绝对是个语言天才,看他的《天机》让人血压上升、心跳加快;周有光老先生已经106岁了,他的《暮年有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论述很精辟,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关键还是要改革和完善,人老了爱说实话;英若成先生当过国家文化部副部长,看《似水流年》中文革期间他被打成“右派”坐牢的生活,感受最深的是他乐观、顽强的生命韧性和活力,我感觉英达也继承了他老子的横溢才华和乐观的生活态度;读李瑞环同志的《学哲学用哲学》,语言充满了思辨的色彩,体会到政治家原来都是哲学家;吴官正同志的《闲来笔谈》对自己清贫、节俭的生活描写得惟妙惟肖、让人忍不住想乐,吴官正同志对物质生活的克俭与当下众多的腐败官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令人尊敬的吴敬琏先生对孙冶方先生的回忆、怀念文章让人久久不能释怀,他说对孙冶方先生的敬仰“身不能至,心向往之”,再联想到国家每到改革的关键时刻总有吴先生振聋发聩的声音,无疑他是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一提起读书的话题那是扯也扯不完的,还有任继愈、马未都、余秋雨、李敖、林清玄、南怀瑾等的书都看过一些,看过不少都忘了,有的也就记着一两句话,但四大名著的原版没看过,挺惭愧,主要是文言文阅读起来有困难,都是通过小人书、评书、电视、动画片了解的,小人书是不错的,现在出版社不出了。有人说 “ 黄昏宜读情书,清晨宜读外语。月下宜读西厢,半夜宜读聊斋。读教材宜考前,读晚报宜浴后。读唐诗宜坐,读宋词宜卧。 ” 还有人说“读莱蒙托夫要喝酒,读海涅宜高歌。读海明威宜舞剑,读卡夫卡宜流泪。读雨果宜沉思,读凡高须流血。黑格尔宜读精要,尼采宜诵全文。忙里偷闲略读华莱士,闲来无事细读托翁。催眠宜读海德格尔,失眠宜读福尔摩斯。回首往事宜读《忏悔录》,展望未来宜读托夫勒。研究世界文明宜读亨廷顿,反思中国精神宜读费正清。历史入门宜读汤因比,哲学入门宜罗素。艺术入门宜读丹纳,经济入门必须读凯恩斯,军事入门宜读《战争论》,计算机入门宜读比尔、盖茨。解剖自我宜读弗罗依德,分析群体宜读荣格,现代禅学宜读铃木大拙,受伤后读毛姆,得意处读惠特曼,忧郁时读川端康成,寂寞时读《鲁宾逊》。” 王安忆说 “一个孩子在20岁以前没有形成阅读习惯的话,20岁以后就没有指望了”,他们说的大概都有点道理,但我觉得基本是胡说,想看什么看什么,想怎么看就怎么看,躺着看、站着看、坐在马桶上看也没什么不可以的(据说这个习惯容易得痔疮,反正我现在还没有得),主要是依着自己的内心走,应该就是最好的读书方法。你会惊奇的发现世界上有人对人生、对世界的理解、感受和想法,原来和你是一摸一样,只是你没有表达,慢慢你也就会敞开心扉,想进到别人的心里去,人没什么高低贵贱的,都差不多。
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而读书就是享用这些成果并把它们据为己有的过程。做一个读者,就是加入到人类精神文明的传统中去。相反,对于不是读者的人来说,凝聚在书籍中的人类精神财富等于不存在,一个人惟有在成了读者以后才会知道,这是多么巨大的损失。当然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浩如烟海,但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有许多书只是外表像书罢了,是笨蛋写给笨蛋看的,比如升官发财方面的书,写的人也没当大官发大财就是证明,因为人总是要谋生的,柳传志曾说过他们公司为了生存搞过一套宣称能发财的股市软件卖钱,后来他为此公开做了忏悔。还有一些名人们,成名了天天写,反正书也不愁卖,看了没留下什么影响,我记得一个有关马克、吐温的自述小事,一个年轻作家拿着作品找他指导,他看后说,我已经成名了可以这样写,你可不能这样写,要好好写呢,大概就这意思。还有挺多的书,作者我就不提了,实际搞成一篇文章足亦,写半页留半页,另一页还配上插图,硬是吹气球一样的变成一本书,关键是浪费。所以检验好书的标准应该是时间的沉淀,要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书籍是人类经典文化的主要载体。现代许多人丧失了阅读能力,只是翻翻报纸、杂志什么的,了解点信息。电视和网络更多地着眼于当下,力求信息传播的新和快,不在乎或较少在乎文化的积淀。因此,一个人如果主要甚至仅仅看电视和上网,也许知道天下许多奇闻八卦,但这些与他的精神生长应该关系不大,长此以往可能会影响到精神状况的强健。互联网是一个好工具,要把它当工具使用。我的经验看书要心静,如果心不静就在网上看电影也好,外国长篇小说我看起来有困难,就看改编的电影,最近朋友推荐《追风筝的人》,我打算看看电影版。现在有了新产品叫电子书,广告都说好,买了发现上当,还是纸质书过瘾。谈到网络向大家推荐“网易”公开课,内容丰富,不错的。
在一个最容易受影响的年龄,我们总会崇拜一个什么人,或崇拜一本什么书。后来重读这本书,我们很可能会对它失望,并且诧异当初它何以使自己如此心醉神迷。但我们不必惭愧,事实上那是我们的精神初恋,而初恋对象不过是把我们引入精神世界的一个诱因。当然,它也是一个征兆,早期着迷的书的性质大致显示了我们的精神类型,预示了我们后来精神生活的走向。年长以后,无论多么出色的书,我们和它都保持着一个距离,或者是我们的理性已经足够成熟,或者是我们的情感已经足够迟钝,总之我们已经过了精神初恋的年龄,我们对书的理解是一种包容万物的思想习惯。我想好书的标准,第一言之有物,传达了独特的思想或感受,第二文字凝练,直入人心,让人过目难忘。读书应该是,一直去读那些我们自认最好的书,最后当然就没有时间去读较差的书了,不过这就对了,在一切事情上都应该如此,世上可做可不做的事是做不完的,永远要去做那些最值得做的事。书读多了,就会选择,还是多看书吧。
但是,生活中一些很重要的成功经验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书本是不会有的,实践中的感悟是万万不可少的,要做理论的实践家、实践的理论家才会不失偏颇,不要指望人生遇到的什么困难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因为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很多人的成功往往也与读书多少无关,我说的是古今中外,说明一个人发展需要的因素是很多的,说这些也是我在读书过程中逐渐悟到的。
最后,还要重复前面的一句话:“一个人只有在成了读者以后你才会知道,不读书是多么巨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