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地延安,就像一粒燃燃的火种,在我年少懵懂之时就已深深种在我的心里。那时的延安,在我有限的思维和想象中就是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等伟人的代名词。看着墙上伟人的照片,尤其是画册里那高高的宝塔,傲然而孤寂地站在山顶上,犹如伟人一般深情地远眺着延河儿女。还有从歌曲中听到的那清冽冽的延河水,欢快地流淌着……那时的延安,对我而言就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就像一首云淡风柔的轻音乐随性地、自由地在我的脑海里飘来荡去,那种无邪的憧憬是何等的温暖与朴素,甚至都没敢想过会到延安看看那里的山,那里的水,还有那里的人。
当岁月之梭将我蜕变为青年,书本里关于延安的一切记载,已让我从感性的迷恋上升到理性的思索,此时的延安,在我的心中已成为新中国革命根据地和新中国诞辰的摇篮,那里曾是一代开国元勋及全国热血青年在艰苦岁月的避难所和栖身地,也是一代领导人和有志之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福地,那里的腰鼓、那里的民歌、那里的剪纸、那里的小米加步枪、那里的羊肚子手帕,宛如一副浓墨重彩的油彩画,明丽而厚重,我渴望走近去看看究竟,那时的我自信有朝一日自己将作为一个旅者到延安,去瞻仰伟人的旧居,去体味延安的博大和神圣,去聆听黄河壶口瀑布的咆哮和澎湃,去感受那种藏龙卧虎,一呼百应的“数千古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气魄与胸怀。那盘踞在延安的东方雄狮蓄势而发,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那情那景是何等的壮烈,又是何等的让世界为之震撼、为之折腰。但由于诸种因素,我错过了一睹“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的机会,将曾有的冲动和向往尘封于心底,淡定地、从容地等待着下一个机会。
机会就这样顺其自然的来临,所在单位为了给全院干警加强革命史、法制史、审判史教育培训,组织干警到延安参观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我终于踏上了曾经留下伟人脚印的“红色之旅”,我们先后参观了延安历史博物馆、杨家岭、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枣园等地,每到一处都有导游小姐程序化的讲解,匆忙而短暂,还有络绎不绝的参观者,让我无法静心的去感受那段精彩的历史,看着那张由美国著名记者为伟人亲自拍摄的帅气的照片,听着伟人只用三角钱的伙食招待陈嘉庚的轶事,我试图用手中的相机将那历史的一瞬定格下来,去感受伟人们在清冷窑洞里的谈笑风生,在简陋会厅的慷慨陈词,在幽暗灯光下的奋笔疾书……;还有南泥湾那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还有那开创了人民法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艰苦奋斗工作作风的马锡五审判方式。但逝者如斯夫,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气节,以及那种“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高尚情操,均已离我们远去,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追思和无言的自责。眼前的延安,在我的心中已幻化为一副黑白分明、出神入化的中国古书法,凝练简洁而又深不可测,那里面的精髓和境界,让我们这些后来人望尘莫及。
当我坐车离开延安时,内心溢满了感动和喟叹,我们应该学习什么?我们应该借鉴什么?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丰盈,让我们遗失的更多是精神上的追求和信仰,我们该信仰什么?我们又该掌控什么?我们究竟又该为未来创造什么?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要让所谓的现代文明抹杀了我们作为炎黄子孙的骨气,志气和傲气!我们一定要将延安精神发扬光大,传承给世世代代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