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马荣)寒来暑往,时光如梭。1997年,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命名的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的移民村庄--“闽宁村”,历经25年风雨兼程茁壮成长,已从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的贫困小村庄发展成为6万多人的现代化小镇,从昔日的“干沙滩”脱胎换骨变成了移民群众的美好家园“金沙滩”,闽宁村也升级为闽宁镇。
在这段福建与宁夏对口扶贫协作的历史中,有这样一个守初心、担使命,果敢先行、接续奋斗的集体--永宁县人民法院闽宁镇人民法庭。它面向移民群众,扎根移民群众,服务移民群众,从只有一个法官到建成标准化人民法庭,始终用法律守护移民群众,用法律保障脱贫攻坚,用法律护航乡村振兴,谱写了小法庭护航大战略的精彩篇章。
拓荒 从一个法官到塞上枫桥法庭
1992年10月,宁夏西吉县法院审判员赵长恩坐着一辆东风卡车,带着简单的家当,从“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来到位于永宁县的玉泉营经济开发区(吊庄移民安置区),成为第一批来到闽宁的法官,工作任务是做移民工作,让大家留下来、扎下根,化解移民之间的纠纷。
“我和赵长恩一样,有纠纷的时候就去处理纠纷,处理完立即投入生产建设”。当年和赵长恩一起到玉泉营的派出所民警马旭东回忆道,赵长恩和村民一起挖地窝子、抗风沙、搞建设,他见证并同移民群众一道开荒拓土,直到2017年赵长恩去世,他把自己的年华深深镌刻在了带领群众致富、守护公平正义的路上。
“移民搬迁,打开一个人的物质世界,更打开了一个人的生活空间、精神空间和梦想空间。”1997年8月,听闻福建和宁夏启动对口扶贫协作,共建了闽宁协作生态移民村,刚刚进入西吉县法院工作一年的王俊怀揣着“未来会来到”的希望,来到西吉县玉泉营经济开发区综合治理办公室,负责审判工作,成为第二批来到闽宁的法官。
“当时什么也没有,我们自带铺盖和床,也没有办公桌椅。工作还是以扶贫开发为主,帮助移民搞生产建设的同时开展法律宣传、咨询,一年也就十几件案子。”王俊介绍。
2000年,永宁县与西吉县移交工作,经协调,闽宁的案件审理工作由永宁县法院李俊法庭代管。自治区高级法院拨款,在闽宁村借了一个二层楼,王俊和另外两个同事终于有了自己的办公场所。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在闽宁镇垦良田于荒漠,变荒原为绿洲的进程中,闽宁法庭历经十余载也从一无所有换上了新颜新貌:
2009年,永宁县法院在闽宁镇设立生态移民诉讼服务工作站。2013年,永宁县法院成立闽宁生态移民巡回法庭,在闽宁镇政府借了5间办公室开展工作。2014年7月,闽宁镇人民法庭经批准挂牌成立。2018年10月29日,正式搬迁至新建成的标准化法庭。
如今,闽宁法庭所辖范围为闽宁镇和国营黄羊滩农场,区域面积210平方公里,下辖6个村民委员会89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1.2万余户,5.6万余人。法庭工作人员也增加至6人,其中员额法官2人,法官助理1人,书记员2人,司机1人。2021年4月,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四次人民法庭工作会议上,永宁县人民法院闽宁人民法庭被命名为“塞上枫桥人民法庭”。
“未来真的来了,要知党情、感党恩,我想一直在闽宁法庭干下去”。2020年6月,已经在法庭扎根24年的老庭长王俊主动申请将庭长职位让贤给年轻同志,而自己则想沉下心来多办些案件,这位见证并经历了闽宁法庭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见证了闽、宁携手从单向扶贫到互利共赢和对口扶贫协作伟大成就的老庭长斩钉截铁地说。
担当 履职尽责服务保障脱贫攻坚
“刚来那三四年间赵长恩就办了一个案子,是一位大爷因为淌水与人发生纠纷,打伤了人。”与赵长恩一起来到闽宁的马旭东回忆起当年法官办案子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
“群众看干部,干部要待得住,群众才能留下。”马旭东说,案子处理完,赵长恩写好判决书,就背着裁判文书回到西吉县,交给院长审核,打印好、盖上院章再背回来给当事人宣判。一来一回800多公里,赵长恩从未说过“累”字。
王俊告诉记者,“那时候主要是搞生产建设,脱贫致富是群众共同的目标,发生纠纷的情况比较少,2013年的时候一年就收了48件案子,主要是婚姻家庭纠纷。随着闽宁镇经济的发展,劳务纠纷、合同纠纷案件越来越多,2018年法庭收案460多件,是2013年的近10倍。”
在闽宁镇,因为搬迁移民的特殊性,矛盾纠纷往往比较容易引发治安隐患,如何不偏不倚地让当事人感受到公平正义就成了闽宁法庭法官办案的头等大事。
在牛学全与李全旺健康权纠纷一案中,原、被告原来是邻居。2017年11月的一天,被告赶羊回家经过原告家门前时,因有部分羊只逗留原告家门口,啃食原告家门前种植的作物,妻子杜运英发现后驱赶,与被告发生争吵,原告也上前与被告进行争吵,并相互撕拉,原告倒地受伤,被送往永宁县医院诊疗,经鉴定为轻伤二级。案件虽不复杂,但双方矛盾尖锐,不满情绪严重,随时有再次发生冲突的风险。
针对这种情况,闽宁法庭主动联合派出所、村委会三方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风险预案,协同开展工作,全面收集证据,综合分析研判,充分做好当事人双方工作,判决后双方当事人均服判息诉。此后,闽宁法庭相继又妥善化解了马金燕与苏成虎、王梅与马牛胡、李成义与喜桂英等一批存在治安隐患案件。
近年来,闽宁镇的发展处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的关键阶段,社会结构发生变动,农民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利益关系更加复杂,闽宁法庭的案件类型发生了很大变化。2013年1月至今,法庭共办理案件2365件,其中婚姻家庭、继承纠纷631件,合同纠纷1520件。
“案件类型变化,说明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他们在这里扎下了根,现在发展经济已成为他们主要的生活内容,法庭工作的重点不仅要让移民群众安心生活,也要服务保障移民群众脱贫致富。”2020年上任的闽宁法庭庭长董琳说。
近三年来,妥善审理木兰村、原隆村、福宁村移民土地流转,企业不履行租赁协议,损害移民群众利益等案件,有效维护了移民群众土地流转权益;审慎办理木兰村26户农户假枸杞苗案件,为受害农户挽回经济损失5万余元,农户特别满意,感激地为法庭送去了锦旗;为伤残、高龄等困难当事人办理上门立案,开展常态化巡回审理,为移民群众提供贴心法律服务。
“来了快30年了,常和民警、法官、司法所工作人员‘搅和’在一起。如今的好日子离不开他们的无私奉献,真正是我们老百姓的守护神。”电视剧《山海情》中马得福的原型、闽宁镇福宁村原党支部书记谢兴昌为闽宁法庭的工作竖起大拇指。
接力 参与基层治理护航乡村振兴
更迭的是人事面孔,不变的是责任情怀,法治精神几番沉淀,已成为历史的美谈、精神的传承和前行的航标。
“老王,帮我看一下政府拆迁拟的这份安置补偿协议有没有需要完善的?”2018年,闽宁镇政府工作人员就规划拆迁的相关合同前来法庭寻求帮助。
不久,一份完善的拆迁安置补偿协议便呈在了镇长案头。
闽宁法庭身处推进基层治理、促进乡村振兴的最前沿,除依法审理涉及扶贫款使用、土地流转、移民劳务等方面的纠纷案件外,还自觉主动融入闽宁镇经济发展、脱贫攻坚、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全局中,为闽宁镇党委、政府确定的中心工作提供坚强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据统计,自2018年以来,法庭先后审结村级发展资金互助社与村民借款合同纠纷案件88件,涉及金额60.94万元。审结武河村20余农户未按期偿还闽宁镇政府扶贫贷款案件,为闽宁镇政府追回扶贫贷款100余万元。开展集中普法宣传23次,送法进村组、进社区、进校园16次,宣传民法典5次,着力提升当地群众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
“十年了,感谢法官帮我要回了辛苦钱!”2020年10月,在闽宁法庭调解室内,当事人马强收到法庭为其追回的劳务费后激动地说到。
2009年,马强受雇于被告承包的永宁县闽宁镇一片工地,负责开挖壕沟及管线排布后的填埋。工程结束后,承包现场负责人对施工工程量进行结算并出具了支付马强劳务费48104元的欠条。后被告陆续给付了19900元,下剩28204元仍未支付。
闽宁法庭在审理时,被告以该案已过诉讼时效为由拒绝给付,庭长董琳考虑到被告长达十年没有支付劳务费,原告的合法权益未能得到有效保护,决定邀请双方都熟悉的特邀调解员通过调解方式化解矛盾。最终,在法官和特邀调解员多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耐心调解后,被告当庭通过微信转账的形式支付劳务费。
该案的顺利解决得益于闽宁法庭一直以来实施的特邀调解员制度。
自2013年成立伊始,法庭即在下辖的6个村聘请了24名村干部作为司法联络员,将神经末梢延伸到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邀请5名谙熟民情、工作得力的村组干部、法律明白人、乡贤作为特邀调解员,与行政调解相互配合,通过本土化、灵活化、多样化的纠纷化解方式调处矛盾,力求妥善化解矛盾。2020年,闽宁法庭在原隆村、木兰村、黄羊滩农场设立了法官工作室,在进村组、入农场调解纠纷的同时开展法律宣传、提供法律咨询,逐步搭建起法庭与派出所、司法所、综治中心线上解纷平台,建立了法庭与派出所、司法所、综治中心的即时线上联通协同化解纠纷矛盾机制。
“这里的老百姓很认‘告人一状,十年不忘’的理儿,能调解的尽量调解,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更有利于和谐乡村的建设,”王俊分析道。
司法所的工作人员评价认为,法官工作室是法庭主动融入基层治理,积极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重要方式,有利于从源头上减少案件发生和案件办理质量效果的提升。
为了力争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闽宁法庭率先在法庭内设立律师值班室。由于闽宁镇离城区较远,辖区内无律师事务所,董琳庭长多方协调引进永宁县鑫池、永川、宓林三家律师事务所,轮流安排执业律师到法庭提供无偿法律咨询,努力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
斗转星移间,岁月成诗行。2021年5月,在《山海情》的感召和乡村振兴发展下,闽宁镇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闽宁法庭未雨绸缪,经与闽宁镇党委、政府沟通,依托闽宁法庭审判资源在闽宁镇旅游中心设立旅游纠纷化解中心,继续着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