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首席记者 马涛)让案件数量降下来,是宁夏法院实现审判工作现代化必须闯过的“关口”;使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是司法为民的“必答题”;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是人民法院服务大局的“题中义”。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是深化诉源治理的规律指引,诉源治理又可以为新时代“枫桥经验”提供实践镜鉴。近年来,宁夏法院通过创新工作机制、引入调解队伍、打造多元解纷特色品牌,深入推进诉源治理改革,努力打造“点线面”有机结合的多元解纷新格局,为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法治力量。
源头抓“点”,“无讼”创建推动共建共治
“我作了一点让步,对方当庭履行了执行款。”近日,一起交通事故纠纷的双方当事人来到中卫市沙坡头区法院柔远法庭接受诉前调解,仅用半小时,纠纷就得到了解决。
主持调解工作的张立华是柔远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也是柔远法庭的特邀人民调解员,自2015年起便定期到驻法庭联合调解室处理法庭委托的调解案件。
像张立华一样参与柔远法庭调解工作的,还有来自法庭辖区调解小组、行业调解委员会的专职调解员、律师及法律工作者、镇村兼职调解员、村队“一岗多责”法律明白人和老党员、老干部、退休老师等,他们都是柔远镇“大调解”机制的一份子。
作为被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命名的首批“塞上枫桥人民法庭”,平罗县法院姚伏法庭对于减少案件受理数量、强化诉源治理效果有一套“特殊”的办法。
辖区某村委会主持修建的卫生厕所工程未完工,雨水灌入导致地面下陷,厕所旁边白某家的墙体出现裂缝,白某以此为由状告村委会。姚伏法庭经审理查明,白某提交的证据无法证明村委会系侵权行为人。法官实地察看现场后,得知建卫生厕所是政府主导的一项惠民工程,考虑到白某的实际情况,联合司法所工作人员和村委会网格联络员再次进行调解。通过法官释法明理、司法所工作人员居中调解,最终村委会同意为白某申请困难救助费用1000元作为修缮资金,白某随即撤案。
姚伏法庭的诉源治理网格化联络图,是以法庭为点、“派出所+司法所+综治中心”为线、各行政村为面的全覆盖、立体式矛盾解纷平台,各成员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担任网格联络员,法庭在诉前调解或审理案件时能够通过各行政村的网格联络员及时了解相关情况,协同其他基层治理力量,从而更加高效快捷地化解纠纷。
分类划“线”,类案专调提升解纷质效
“旁听保险合同纠纷案件庭审并研判裁判结果,有助于我们保险公司厘清法律关系,明晰权利责任。”近日,宁夏保险行业协会组织保险从业人员到银川市金凤区法院观摩民事案件庭审,一名保险从业人员向该院民一庭法官王冰表示感谢。
王冰研判案卷时发现,除了该案被告保险公司外,金凤区还有多家保险公司存在相似的意外伤害保险合同涉及理赔问题。为统一裁判尺度,解决类案纠纷,金凤区法院民一庭建议宁夏保险行业协会组织有关保险公司的从业人员旁听庭审,以便让保险公司及其法务、业务人员了解案件举证质证情况和庭审情况,更好地厘清此类案件的争议焦点,为此类案件后续开展行业调解提供法治思路。
联合行业协会化解矛盾纠纷解决问题的做法,在金凤区法院并不鲜见。目前,金凤区法院已建立人民调解、银行业调解、保险行业调解、工会调解、工商联商会调解等14个调解工作室,注册特邀调解组织25个,注册特邀调解员241名,全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今年截至目前,该院诉前分流纠纷并耐心进行化解,为民事法官人均减负100余件,“法院+行业调解”一站式多元解纷格局得到极大拓展。
同样是类案专调,银川市兴庆区法院也有自己独到的方式。
“我们几家企业之间有涉及2.5亿元的纠纷需要处理,但目前还未向约定管辖的兴庆区法院提起诉讼,希望兴庆区法院商事‘共享法庭’的专业法官团队能够为我们提供居中调解及法律帮助。”10月29日,在兴庆区商事调解服务中心,涉及风电、天然气、置业等领域的5家企业代表一同前来寻求帮助。
商事“共享法庭”法治指导员随即组织审判团队,与宁夏企业协会商事调解员联合开展前期协商调解。48个小时后,各企业代表达成协议,纠纷被圆满化解。
“中心处理纠纷为我们节约了100余万元的诉讼费用,这真的是为企业着想。”10月31日,各企业代表对兴庆区商事调解服务中心高效便利的工作表示称赞。
2021年,自治区高院和自治区司法厅联合印发《矛盾纠纷诉前调解与诉讼衔接工作办法》,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区社会矛盾多元化解机制,推进“枫桥经验”宁夏新实践。为了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优先选择调解方式快速有效解决纠纷,全区法院将“诉”的权威性、规范性与“调”的便利性、低成本性、非对抗性结合起来,积极引导群众选择“以调为主、调判结合”的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方式,让群众在法律框架下自我解决纠纷,抹平双方心中的“沟壑”,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面”上生花,全力打造解纷品牌矩阵
全区各基层法院根据辖区不同特点,倾力打造各具特色的多元解纷品牌。
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法院探索“一社区一法官”工作机制,设立65个“法官工作室”,选派37名法官及业务能力强的干警点对点对接,与群众面对面开展法律咨询、纠纷调处、法治宣传等工作,指导社区(村居)人员及时就地调处化解矛盾纠纷,打造具有大武口区特色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同心县法院坚持做到诉讼服务“零距离”,推动一站式建设向基层、向社会、向网上、向重点行业领域延伸,打造“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一站式诉讼服务”新模式,打造便民利民诉讼服务中心、诉前调解中心、速裁中心、执行事务中心、集约送达中心“五个中心”,民事案件繁简分流流程化运行,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案件审理的速度和温度。
贺兰县法院探索“法院+社区”诉源治理联动机制,立足预防、强化源头化解、多方联动,是驻社区(村)“法官联络点”、审务工作站超前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源头性、基础性问题的重要探索,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诉讼之外,平均结案天数仅6.4天。
西吉县法院运用一屏、一线、一终端,使建设在各乡镇的“微法庭”翻越沟壑连通村庄、乡镇,让科技智慧把司法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对“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矛盾因地制宜、因案施策、因势利导,形成“多力联调”的矛盾纠纷诉源治理新模式。
青铜峡市法院主动延伸司法服务,整合多元解纷力量,着力打造“田间”“民间”“夜间”法庭,让法官多跑腿、群众少跑路,引导群众选择非诉方式解决纠纷,有效减轻群众诉累。近5年办理案件无涉诉信访上访缠访闹访情况,受理案件数量平稳下降。
……
“枫桥经验”在宁夏法院系统的新实践,让基层治理之花在塞上大地绽放。
宁夏法院努力夯实基层基础,持续加强人民法庭建设,通过撤并增设人民法庭,不断优化区域布局,方便群众就地就近参加诉讼,统筹配置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进一步提升人民法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2021年,自治区高院牵头起草并以自治区“两办”名义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多元解纷机制加强诉源治理的实施意见》,将民事行政案件万人起诉率指标纳入地方综合考核项目,围绕“1+6”基层治理政策体系,提出15项司法服务保障具体举措,参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纵深推进诉源治理实质化。
全区各级法院主动融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下沉司法资源,将多元解纷触角延伸到基层治理“神经末梢”,诉前化解、送法下乡,推动构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化解在基层”的基层治理格局。
银川市金凤区法院良田法庭审判员路玮(左三)得知一对夫妻因家庭琐事在良田司法所争得不可开交,人民调解员难以说服双方,立即赶到司法所进行调解并最终化解矛盾。 (资料图片)
原文载于《宁夏法治报》11月8日头版头条。